三家蒙古族乡:聚力“一村一品”赋能乡村振兴
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把“产业兴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点,积极谋划,强力推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三家蒙古族乡房身村的葡萄种植大棚,翠绿满目,葡香满园,一串串青绿色或青中泛红的葡萄缀满枝头,分外诱人。
房身村村民 刘玉珍:我家2019年在棚内开始种植葡萄,品种有蓝宝石、茉莉香、红提等,每个棚100延长米,大概年产两至三千斤,三个棚年收入能到十万元左右。
三家蒙古族乡房身村聚焦特色农业,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流转土地720亩,按照“党支部+基地”模式,发展设施农业大棚159栋、16000延长米,主要种植西香瓜、西红柿、油瓜、葡萄、豆角等作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切实享受到了发展设施农业带来的实惠。
与房身村一样,三家蒙古族乡南四家村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走进该村的酒高粱基地,只见漫山遍野一片翠绿,一株株绿油油的高粱苗壮叶展,长势喜人。
南四家村党支部副书记 李银:我们村酒高粱种植基地有2000多亩,通过积极与粮食企业对接,签订酒高粱种植合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这一年能赚400多万元,给老百姓分了红。有了公司的订单,不仅保障了农民的收益,还增加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近年来,三家蒙古族乡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特色兴农,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引导各村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该乡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品种选优”的思路,持续发展绿色设施农业产业,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生产管理技能培训、市场前景预测指导,引导农户种好菜、种适销对路的果蔬品种,鼓励经营者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种植采摘游,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增收。截至目前,该乡共发展设施农业大棚810栋,其中冷棚12栋、2008延长米,暖棚798栋、80000延长米。
与此同时,该乡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土地进行流转,并通过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农户进行集中连片管理,提高作物效益,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该乡共打造产业基地6处。其中,五十家子村中草药基地300亩、嘎岔村葵花基地200亩、富和村葵花基地500亩、小新地村药材基地300亩、北四家村葵花基地500亩、南四家村酒高粱基地2000亩。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带动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梁振宇 张爽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