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发现百年“走近牛河梁”系列之二十 前所未见的玉器

2024-02-09
浏览量:0

1986年夏,热浪再次席卷辽西。

 

牛河梁第三地点8号墓(N3M8)发掘的各项工作依然有序推进。

 

N3M8墓圹上方覆盖有不规则形石灰岩大石块,应为墓顶盖石。土圹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土圹内以石砌筑墓室。墓壁下部为立置的经人工修整的砂岩、石灰岩石板和石块,上部再平置两层石板和石块,缝隙处以小石板填塞。墓室平面为长方形,深0.41米-0.46米,残长1.57米,宽0.3米-0.41米。墓内填土中含少量人骨(如下颌骨等)以及彩陶筒形器残片。下颌骨似属于一老年人。未发现人骨架与随葬品。

 

用文字概括介绍一座墓葬,可能只需一百字,但现场考古发掘,却不是那样轻而易举。考古发掘是一项科学、严谨、细致的工作,费心费力、费时费工;而且考古发掘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N3M9也是一座普通的石砌墓。

 

墓土圹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土圹内以石砌筑墓室。仅见南、北墓壁:南壁两块经人工修整的石灰岩石块上叠砌一砂岩小石板,石板平面有一个直角;北壁为立置的经人工修整的石灰岩石板,垂直紧靠墓圹。墓室深0.8米(距现地表),长1.78米;墓底深0.34米-0.46米,长1.8米。墓内填土中含碎石和红陶筒形器残片。内葬一人,头向北偏西,仰身直肢,为男性,年龄25-30岁。

 

在人骨架右腕部出土镯1件。淡绿色玉,有两处白色瑕斑。体较大,平面呈正圆形,内缘面近平,外缘渐薄起圆棱,横截面为三角形。外径8.4厘米,内径6.7厘米,厚0.8厘米。此玉镯磨制精工,光泽温润,是红山文化玉镯中之精品。

 

在人骨架右胸部出土一件玉臂饰。臂饰系淡绿色玉,泛黄;质匀细腻,光泽圆润,造型匀称,做工精巧。器身作弯板状,一端宽而另端窄,宽端有直边,窄端为弧边。直边的两侧向外有对称凸出部分,将臂饰分为宽直边与窄弧边两段,窄弧边的一段正中距弧形边0.35厘米处对钻单孔;宽直边两侧凸出部分近边缘处一边钻三孔,孔为上一下二排列,另一边钻二孔,为上下竖列;两侧上下与孔对应的位置,均磨出深约0.1厘米的短卡槽。器身外弧的外表磨出减地阳纹式的五道回字形瓦沟纹,瓦沟线条整齐而沟面匀称,五道瓦沟纹间距最窄0.9厘米,最宽1.2厘米;沟深与凸起分别为0.2厘米-0.3厘米。内弯的背面未作磨光处理,无光泽,且稍显瑕斑。此器的弯度似斜口筒形玉器,疑为截斜口筒形玉器之斜口侧的一段再加工而成。通高6.2厘米,弧长8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

 

这件瓦沟纹玉臂饰在牛河梁遗址各地点出土玉器中所仅见,是最为精美的玉器之一。

 

一个极为普通石砌墓,竟然出土两件玉器精品,给疲惫不堪的考古队员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在接下来发掘N3M10时,大家有了一丝轻松感。因为按照工作进度,这是此阶段最后一座待发掘墓葬。

 

N3M10土圹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土圹内以石砌筑墓室。墓壁以经人工修整的石灰岩、砂岩石板和石块平铺叠砌四至五层。东墓口残缺一至三层石块;西墓口外侧立置一较大的三角形石板,旁倚小石块;南墓口外侧存一块经过移动的砂岩石板。墓室平面为长方形,深0.98米(距现地表),长1.84米-1.86米,宽0.28米-0.48米。

 

墓内填土中含一块人髌骨及一些红陶筒形器残片,未发现人骨架及随葬品。

 

紧张忙碌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考古队员终于可以回到久别的家中,休整几日。

 

N3M11和N3M12两个墓葬的发掘,是在N3M1-N3M10发掘九年后的1995年进行的。

 

N3M11墓圹上方堆积有不规则形的石灰岩大石块,应为墓顶盖石。土圹平面呈较宽大的圆角长方形,南北长2.61米,东西宽1.45米。土圹内以石砌筑墓室。墓壁以经人工修整的石灰岩石块平铺叠砌而成,南北壁保存较完整,砌石均为六层;东西壁仅存两端壁石一至四层。墓室平面为长方形,长2.08米,宽0.52米-0.56米。

 

墓内填土中含少量人骨(如肢骨)及陶筒形器残片等。未发现人骨架及随葬品。

 

N3M12墓圹平面呈较宽大的圆角长方形。土圹内以石砌筑墓室。墓壁以经人工修整的石灰岩石块错缝平铺叠砌三层,每层石块高度基本一致,缝隙紧密,壁面较平且垂直,砌筑规整。墓室长2.2米,宽0.5米-0.64米;墓底深0.45米,长2.18米,宽0.65米。墓内填土中含少量人骨和筒形器残片等。未发现人骨架及随葬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之箭看似射落每一天的日月,却射不了四季轮转;时间之梭编织着历史与现实的经纬。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都从遥远的祖先那来。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走过了漫长、艰难而曲折的成长和发展之路。我们深深懂得,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斜口筒形玉器

 

 

(来源:朝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