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望龙城阵云起——“古诗词中的朝阳”系列之十七

2024-02-08
浏览量:0

龙城阵云起

 

家居古龙城凌水之滨,西行三百步,便是十六国时期龙城遗址。殷殷厚土,湮没不了一千六百年前都城的繁华;萋萋卉木,枯荣着三燕岁月过往的葱茏。风轻时,仿佛有燕乐萦耳,心静时,似有《燕颂》入心。

 

玄冬季月,云幕闭合,独倚高楼,正好看满城烟火。

 

隋朝的某一天傍晚,诗人卢思道夕望龙城阵云起,一丝愁绪飘过心头,遂提笔作《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卢思道的这首《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是一首有影响的边塞诗。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卢思道的《从军行》也是如此。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后半部分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表现离别之情和厌战情绪。翻译成白话是:北方边塞的战火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再出关隘。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凌晨在边塞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以“鱼丽”之阵战胜匈奴左贤之官。山谷留下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故事,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缴械敌军祭天用具的传说。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迢迢三千里之遥。晨望马岭关上黄沙滚滚,晚见龙城兵阵如云。庭院植下的佳树已长到高可攀人,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心如飘雪随夫远至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五原城中。关山万里难以逾越,如何独对明月之下芬芳花?别离之痛似断肠,冰寒水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塞外的节气、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飞向天边。从军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诗中的龙城,即今朝阳市。蓟门,今北京城北。“龙城”“蓟门”指东北部边塞,与西北部边塞“祁连”“朔方”相对应。“阵云”:指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古人认为阵云是战争之兆。

 

卢思道是由北朝入隋的文臣,他基于北齐、北周至隋代这数十年间征战不休烽烟不息的社会生活,在乐府古题中注入现实的感受,抒发心中的感慨。此诗内容充实,感情充沛,刚劲雄健,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诗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北齐时做过给事黄门侍郎。北周时授仪同三司。隋文帝杨坚当丞相时,卢思道改任武阳太守。隋初官至散骑侍郎。卢思道宦途寥落,但文章诗词却是非同寻常。其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

 

开皇六年(586年),卢思道“卒于京师,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遣使吊祭焉”(《隋书·卢思道传》)卢思道在隋朝仅生活了短短五年时间。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宇文阐下诏禅位于大丞相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两年后的开皇三年(583年),营州(今朝阳)归属隋朝。

 

《北齐书》载:“高保宁,代人也,不知其所从来。武平末,为营州刺史,镇黄龙,夷夏重其威信。周师将至邺(北齐都城),幽州行台潘子晃征黄龙兵,保宁率骁锐并契丹、靺羯万余骑将赴救。至北平,知子晃已发蓟,又闻邺都不守,便归营。……保宁引绍义集夷夏兵数万骑来救之。至潞河,知周将宇文神举已屠范阳,还据黄龙,竟不臣周。”公元577年,高宝宁出任营州刺史的第三年,北周攻北齐首都邺城,高宝宁闻知后遂率营州兵及契丹、靺鞨等共万余骑往救邺城,但为时已晚,邺城已被北周攻占,高宝宁又退回营州。北齐虽亡,但高宝宁仍然坐镇营州,固守孤城,拒绝北周的多次招抚,竟不降周。开皇三年(583年)夏四月,隋幽州总管阴寿率大军出卢龙塞进逼黄龙(黄龙即龙城,今朝阳市),高宝宁自知不敌,求救于突厥。突厥不能救援,高宝宁遂弃城北投契丹,黄龙各县悉数平定。“行军总管阴寿破高宝宁于黄龙”后,“寿班师,留开府成道昂镇之”。高宝宁又联合契丹、靺鞨攻打龙城,苦战数日乃退。后中阴寿的离间计,亲信赵世模率众降隋,高宝宁兵败被部下所杀。营州完全归入隋王朝。

 

现在的朝阳市,在隋朝是营州柳城郡治所。当时柳城是各族人民聚居的地方。除原来的汉族、鲜卑、高句丽等少数民族外,隋初,奚、契丹内附,大批靺鞨人移居营州柳城,“盛兴屯田于柳城之外”。朝廷先后任命韦艺、韦冲为营州总管,负责管理营州事务,怀抚奚、靺鞨、契丹、突厥、高句丽等少数民族。韦艺“为政清简,士庶怀惠”;韦冲“容貌都雅,宽厚得众心”。由于韦艺、韦冲治理有方,人口增加,营州的农业得到快速恢复,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贸易也非常活跃,柳城人享受着短暂的太平时光。

 

或许在那一刻,营州风和日丽,有花甲老人摇着蒲扇,儿童嬉笑打闹,祥和的日子如水般无痕。春耕秋收,作物丰收,一年不愁温饱。自古处于边陲的朝阳,见惯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在此交战、迁徙,烽火狼烟常常伴随边塞朔风,腾起于旌旗之上。战争是欲望的衍生品,而安定、安宁、和平、平静、祥和……这些看似普通的词,对于黎民百姓而言,却异常珍贵而重要。

 

龙城擒冒顿

 

古代,从军边塞是博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许多人“功名只向马上取”。

隋朝的薛道衡是参加过征战的文臣。其《出塞二首其一》诗曰:“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龙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诗中的龙城,(一作柳城),即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初仕北齐,兼散骑常侍,授予尚书左外兵郎。仕北周,任司禄上士、陵州刺史。隋文帝即位,薛道衡因事获罪,被免职。随河间王北征突厥任军中文书,归来任内史舍人,兼任散骑常侍。伐陈归,任吏部侍郎。仁寿中,出任检校襄州总管。隋炀帝即位后,转任番州刺史,一年后迁司隶大夫,世称“薛司隶”。隋大业五年被隋炀帝杨广赐死,时年70岁。现存《薛司隶集》一卷。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

 

隋文帝即帝位后,诏令“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改地方政府的州、郡、县三级体制为州、县两级体制。

 

公元583年,隋灭北齐,置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总管府,辖建德郡和龙城县。后废建德郡,并改龙城县为龙山县,为营州总管府治所。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龙山为柳城。也就是说,自隋朝始,作为营州治所的朝阳成为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管辖东北最大的核心城市。

 

《资治通鉴》载:“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丽王元帅靺鞨之众万余,寇辽西,营州(今朝阳市)总管韦冲击走之。上闻而大怒。”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骑兵一万多人侵扰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大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九月,强渡辽水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且粮草供应不足,征讨受阻。高句丽王慑于隋朝军威,向隋文帝谢罪,于是隋军罢兵。

 

韦冲,字世冲,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逍遥公韦敻的第五子。北周时期,起家卫公府礼曹参军。随军攻打南陈,兵败被俘,被周武帝赎回。辗转回到长安,累迁少御伯下大夫,加上仪同。平定稽胡作乱,拜汾州刺史。隋朝建立,进位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爵安固县侯。历任石州刺史、南宁州总管、检校括州刺史、检校泉州刺史。开皇十五年(595年)夏四月,“以开府仪同三司韦冲为营州总管”,镇抚北方民族。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入侵辽西,被韦冲率兵打败。“仁寿三年(603年)九月,以营州总管韦冲为民部尚书”(《隋书·高祖》)。大业元年(605年),“五月,民部尚书义丰侯韦冲卒”,时年66岁。

 

韦冲是接任哥哥韦艺出任营州总管。

 

韦艺,字世文,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逍遥公韦敻的第四子。北周时期数以军功,致位上仪同,赐爵修武县侯,授左旅下大夫,出任魏郡太守。隋朝建立后,进封魏兴郡公,岁余,拜齐州刺史。在职数年,迁营州总管。“开皇十五年(595年)三月,营州总管韦艺卒。”(《隋书·高祖》)时年58岁。谥号为“怀”。

 

韦艺、韦冲两人史书均有传,政声尚好。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说:“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意思是,为官施政,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古时为官,即为百姓父母,虽以“忠君”作为信条,但是所辖地域均关乎百姓衣食安定、生活所向,半分马虎不得。如若一位官员能够爱惜羽毛,定会廉洁公正,勤勉自省,令所辖之地百姓安生乐业,自己也因此美名远扬。这是个人之德,也是百姓之幸。

 

气抱龙城虹

 

昔日刘备临终留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至今仍能警语后人。做人要进德修业,不要因小恶而忽视,最终累积成为遗祸人生的无底深渊。历数人性之恶,贪婪定为其中重要因由,古今之人多曾受其所诱。杨素是隋朝文武双全的名臣,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因一“贪”字被时人所讥讽,被后世所鄙厌。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的军事家、权臣、诗人。杨素自幼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年轻时,喜欢钻研学问。善属文,工草隶。北周时,因在平灭北齐的战争中建有功勋,被拜为车骑大将军,敕封清河县子、成安县公,后迁任汴州刺史、徐州总管,封清河郡公。隋朝建立,杨素被加封为上柱国。开皇四年(584年),官拜御史大夫。后封越国公,转迁内史令,为尚书右仆射。仁寿初,为尚书左仆射。大业元年(605年),迁尚书令。“明年(大业二年),拜司徒,改封楚公,真食二千五百户。其年,卒官。”

 

 

杨素美鬚髯,有英杰之表,不缺才华,却有一大硬伤,贪财。“素贪冒财货,营求产业。东、西二京,居宅侈丽,朝毁夕复,营缮无已。爰及诸方都会处,邸店、水硙并利田宅以千百数,时议以此鄙之。”杨素死后,儿子杨玄感起兵叛反隋,“诸子皆坐玄感诛死”,籍没其家,杨家人与万贯家财全没了。杨素若知如此结果,肠子都得悔青。

 

杨素诗词功力深厚,劲健质朴,“词气宏拔,风韵秀上”,矫六朝轻靡浮艳之风,为一时名作。其《出塞二首•其一》诗云:“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严鐎息夜斗,骍角罢鸣弓。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此诗从远征大军出师背景着墨:漠南地区突厥的军队尚未消灭干净,作为汉将,再次率兵出征。出征的大军兵分两路,一是经飞狐塞而出塞;一是经碣石而去辽东。隋兵出师后的声威和气势就像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虎落: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篱笆。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古代边塞诗常用此地名。这两句以磅礴的气势写出了征师的必胜信念和整肃的军容,乃全诗的诗眼所在。“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这两句是说,这支军队能征善战,从而使中国北方百年边患终告完结。夜尽之时,战斗也结束了。报更的寒鐎已息,红色的鸣弓已罢。战败者突厥人的马仍在北风中悲鸣不已,哀鸿也发出凄切幽咽的鸣叫。天朝战争的目的是要使荒僻边远之地同受王化。大军班师回朝,凯歌响彻京都。

 

《隋书·杨素传》载:“隋开皇十八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仁寿初,“其年,以素为行军元帅,出云州(今山西大同)击突厥,连破之。突厥退走,率骑追蹑,至夜而及之。将复战,恐贼越逸,令其骑稍后。于是亲将两骑,并降突厥二人,与虏并行,不之觉也。候其顿舍未定,趣后骑掩击,大破之。自是突厥远遁,碛南无复虏庭。”杨素几次统兵到塞上抗击突厥入侵,对边塞征战有深刻体验,《出塞二首》便是他出塞作战生活的真实反映。杨素的边塞诗《出塞二首》得到了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诗人的酬和。吟诵边塞诗词,仿佛还能听到边声四起,鼓角连营。千百年前在龙城上映的画面,经由诗词描绘,仍能复现当时戍边生活的艰苦和誓死杀敌的悲壮。当时出征辽西辽东边塞的将士业已作古,而那些征战场景却依旧在诗词里印记,并被世人熟识。

 

长歌送落日,西窗月半轮。灯下读史品诗,不禁令人感慨:政声人去后,名声岂浪垂?

 

(来源:朝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