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背扛”到“云端播绿”的蝶变
嗡鸣声起,播撒绿意。在朝阳初升的建平县青松岭乡,搭载着油松种子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蜿蜒山脊线划出一道道绿色轨迹。曾经靠人力肩挑背扛在石缝中“抠”出树苗的造林人,如今正见证着科技为荒山披绿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青松岭乡地势复杂,山峦起伏,山路崎岖难行。过去,当地群众传承着“五英五昌精神”,靠着肩挑背扛,在恶劣的山地条件下开展人工造林。老一辈造林人用双手和汗水,一点一点地将绿色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时至今日,这里的山地条件依然不理想,山路狭窄陡峭,想像过去一样依靠人工植树造林仍然很艰难。
无人机飞手:传统人工背运根本行不通,就算勉强运上去,成本也会高得惊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飞播造林技术的出现,为这里的造林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记者在现场看到,飞手们操作着装满种子的无人机从山下平稳起飞,沿着陡峭的山壁缓缓攀升。无人机在山间穿梭,将种子精准地运送到山顶的指定区域。随后,无人机开启飞播模式,伴随着轰鸣声,一粒粒种子如雨点般从空中洒落,均匀地播撒在广袤的山地间。
无人机飞手:陡坡区域我们加密播撒密度,阴坡调整种子配比,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落在最适宜的位置。
以前人工造林100亩需要20人干3天,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无人机飞手依托智能飞播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和地形扫描,无人机可精准规划航线,根据坡度、风向调整播撒密度,还能避开高压线、建筑物等障碍物。
从“肩挑背扛”到“云端播绿”,变的是造林方式,不变的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随着科技手段的应用,青松岭乡的森林覆盖率已从2006年的49%跃升至现在的61%。
近年来,建平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程。自2021年开展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沙化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以来,已累计完成“三北”等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造林工程和草原工程6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人工造林共计18.05万亩,封山育林、飞播造林、草原修复等43.95万亩。
建平县绿霖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术文 : 过去人工难以抵达的区域,现在都成了飞播造林的主战场。今年,建平县计划完成无人机飞播造林4万亩,相当于过去100人人工造林5倍以上的效率。
从人力攻坚到智慧赋能,建平大地的生态蝶变,正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看着一架架无人机在山间来回穿梭,播撒下绿色的希望,我们深刻感受到,在科技的助力下,建平正在书写生态建设的新篇章。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这里的绿水青山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底色。
撰稿:成晓强
摄影:成晓强
摄像:成晓强
编辑:刘艳丽 张亚丽
制作:王晓娜
审核:高瑛 梁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