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五英五昌”精神 汲取奋勇前行力量
五十多年前,在建平县青松岭乡有一支以“五英五昌”为代表的英雄队伍,听从党的号召,以钢铁般的意志、超乎想象的毅力,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山变“绿洲”的奇迹,书写了扎根山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彩华章。
盛夏,走进青松岭乡,群山环抱,苍翠欲滴。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岩石裸露、草木难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荒山。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秃龙山”。“山上秃子头,山下鸡爪沟,风刮沙土起,雨后洪水流,今年盼明年,年年都不收”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尽管条件艰苦,却未挡住一群年轻人向恶劣环境挑战的步伐。1957年,党中央发出“治山治水,绿化祖国”的号召,要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听党号召,不辱使命。在青松岭乡老劳模张俊祥的动员下,一支以27名党员、青年团员、民兵为骨干力量的“青年山区建设队”组建而成,并从此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这些人中有五名带“英”字的女青年和五名带“昌”字的男青年最为突出,被后人称为“五英五昌”。
青松岭乡迟杖子村村民 田国财:那时我才十多岁,就跟着我父亲他们去山上看他们种树。我们村大阴坡那非常陡,最开始挑着水桶往上走,常常一不小心就滚下来了。当时张俊祥想了一个办法,在山上顺下一根大绳,往山上弄水,现在才种下了这么多大松树。
从1957年到1966年文革前,“五英五昌”带领民兵连共造林2.4万多亩,治理大小沟壑100多条,修谷坊塘坝3000多道……短短十年,青松岭由无人问津的荒山秃岭,跨入全国绿化先进行列。
青松岭乡迟杖子村村民 田国财:那时真太不容易了,现在一想起来他们那种干劲,想起他们那些事,他们那些功绩,心里都发烫。别看那时苦,但没有人叫苦,一边干活一边唱歌。
以“五英五昌”为代表的青年队伍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集体被原林业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单位奖励30多次。此间,张俊祥、迟月英、付秀英、杨云昌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劳动模范荣誉,付秀英两次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年的“五英五昌”大部分已经相继离世,但他们的后代又扛起了守护这绿水青山的重担。采访中,我们遇到了“五昌”中年龄最小的宋国昌的儿子宋喜悦,他现在已成为青松岭乡的护林员,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父辈们留下的“绿色宝库”。
青松岭青松村村民 宋喜悦:山上的一片片林子,是父辈们艰苦创业留下的宝贵财富,山上的青松,是父辈种下的希望和愿景,造福的是家乡的百姓,我生在山里,和这些青松一起长大,守护这片青山,就是守护我自己的家,守护着我的父亲、亲人,我要让“五英五昌”精神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青山、保护青山。
抚今追昔,正是因为有“五英五昌”那一代人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奉献,才造就了今天森林覆盖率达59.2%的青松岭乡。青松岭乡的人们不会忘记,岭上的青松翠柏更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建设美丽家乡,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
青松岭乡科协主席 刘嘉明:今天我参观“五英五昌”红色文化纪念馆,通过馆中的一幅幅照片,一张张奖状,我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看见了前辈们满怀激情、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感受到了他们无惧无畏、热血奉献的无私精神,心灵很受震撼。作为新一代基层工作者,我们更要戒骄戒躁,秉承初心,艰苦创业,用好心态、好身手,在新时代的乡村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记者/刘欣洁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