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万里清 ---“古诗词中的朝阳”系列之十八
古代的边塞,常常是风云变幻,烽烟不息。一些好大喜功的帝王穷兵黩武,致使百姓空竭,万民疲弊。阴霾不散,何来长空万里清。
大隋帝国,就是在弥漫的硝烟与揭竿而起的猎猎旌旗中走向灭亡的。“知世郎”王薄曾高唱《无向辽东浪死歌》,反对隋炀帝征伐辽东。其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正面,也有负面。隋炀帝征辽东,其积极意义是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其负面影响是因为连年征战,造成国力衰微,民不聊生,导致王朝覆灭。
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征讨辽东,自公元611年运筹准备,于612年至614年连续三年出兵辽东。隋炀帝三次亲征高句丽,都曾路过营州(今辽宁朝阳市)。
营州作为中原进入东北塞外的交通门户和军事重镇,在隋唐东征高句丽中,是陆路进军的要冲,是集结兵马、囤积粮草的前沿要地。同时,营州胡兵也是征讨高句丽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黻所著《东北通史》记述:“大业七年(611年)春二月,隋炀帝诏讨高句丽,造船于东莱海口,养马于山东,帝亲至涿郡(今北京境内),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并积米于泸河、怀远二镇,涿郡为幽州治,泸河怀远二镇皆在辽河以西,或谓泸音近狼近凌,泸河即古之白狼水,今之大凌河,亦有谓今小凌河,二者必局其一,而镇必傍于水也。至大业八年正月,遂诏二十四军出辽东等道讨高句丽。”
《隋书》记载: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一,各路大军集结在涿郡。初二,隋炀帝杨广下诏,亲征高句丽。这次出兵总共有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人,水陆并进。左十二路军、右十二路军,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近千里。十五日,隋军与高句丽两军在辽水桥对阵。高句丽兵依仗辽水据守,隋兵无法渡河。隋炀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因桥短数米,隋军蹚水迎敌,死伤惨重。大军过辽水,两军大战于东岸。隋军击败高句丽军,继而进兵围困高句丽据守的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但久攻不下。六月十一日,隋炀帝到达辽东城,怒责诸将领。高句丽固守各城池,隋军未能攻下。渡海进攻平壤的隋军水军也出师不利。来护儿带精兵四万,直趋平壤城下,却被高句丽军伏击,士卒生还者不过数千。
“初,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记,失亡荡尽。帝大怒,锁系述等,癸卯,引还。”(《资治通鉴》)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几乎全军覆没的结果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初一,隋炀帝征调天下兵士,在涿郡集结,开始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三月初四,隋炀帝率军出征。四月二十七日,皇上渡过辽水。二十九日,隋炀帝派宇文述、杨义臣率部向平壤进攻。六月初三,负责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隋炀帝接到急报后,密令撤军。杨玄感乃隋重臣、诗人杨素之子。
第二次东征辽东,草草收场,无果而终。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戊子日,隋炀帝下诏伐高句丽,并要求厚待阵亡将士:“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设祭于辽西郡(今朝阳市),立道场一所。”
隋炀帝再次征发全国军队,分百路并进。三月十四日,隋炀帝到涿郡,路途中士兵不断逃亡。三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到达临渝宫,祭黄帝,斩叛军者以衅鼓。三月二十七日,隋炀帝车驾到达北平。七月十八日,皇上车驾抵达怀远镇,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来护儿将高句丽军队打败,即将逼近平壤。高句丽王高元恐惧,七月二十八日,派遣使者来乞求投降。八月初四,隋大军凯旋。
第三次东征,不战而屈人之兵,面子上很受看。
隋炀帝三次征高句丽,营州(今朝阳)驻军参加了东征大军。《隋书·列传第四十六》:“隋炀帝初与高句丽战,频败其众,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拜为右光禄大夫,居之柳城……及辽东之役,度地稽率其徒以从,每有战功,赏赐优厚。”隋炀帝设置辽西郡,授任突地稽为辽西太守。2003年,考古人员在朝阳市纤维厂清理出17座隋唐墓葬,其中9号墓出土墓志显示,墓主人叫孙道,卒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孙道因为在跟随隋炀帝征辽东过程中表现英勇,“声蔼黄龙,威震玄菟”,获授燕郡沙城县主簿。
隋炀帝东征,陆路大军均自涿都出发,沿渤海海岸线而至临渝(河北山海关),经由白狼山(今喀左县)再沿渝水谷道至柳城(今朝阳市)。过柳城沿白狼水(今大凌河)至医巫闾山附近的怀远镇,渡辽水(今辽河),至辽东城(今辽阳市)。
大业十年(614年)冬十月初三,隋炀帝带着满身征尘回到东都洛阳,作《纪辽东·其一》诗:“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隋炀帝在诗中自叙征讨辽东高句丽,终于清除了辽东巨寇,硝烟散去,风清云淡。此时正应当熔化兵器放养马牛,尽享太平。将士们班师回朝,在京都设宴庆功。酒席上歌舞欢会,军威愈加振奋。战士们开怀畅饮,直到醉了方才归去。泱泱大国威武之师,决不会白白远赴辽东一遭,空手回到中原。
隋炀帝意犹未尽,又作《纪辽东·其二》:“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馘:割下左耳。九都:当作丸都,在今吉林集安市,高句丽王都所在。雍齿:汉代的人名,此句用典故。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是:隋军威武浩荡去平定辽东,敌军被俘,改变夷狄的风俗。凯旋而归,在洛阳宫开宴庆功。这次征讨辽东取得胜利,是将士智勇同心的结果,朝廷将论功行赏,丝毫不吝惜对大家的赏赐。别说是尚书省这样高级的官员会得到封赏,就连像雍齿那样素来有积怨的人也毫不例外。
隋朝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在东征过程中做出一个重要战略决策,设置“辽东郡”,治通定镇,宣示对辽东的管辖。
辽东郡始设于战国,后被高句丽占据。隋王朝不能容忍地方割据势力存在,于是三次出兵征高句丽,为唐朝收复辽东埋下了伏笔。
辽水汤汤,波澜壮阔。多少英雄勇立涛头,演绎跌宕起伏人生。又有多少平凡之人,如草芥浮萍,湮没在岁月之水,无声无息。
(来源:朝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