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学制与学历
基本学制:三年
学历:中专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对突发传染疾病的应对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及各种野外移动医疗平台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和应急护理等护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三)专业(技能)方向
1.综合护理:具有较熟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技术,具备应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2.急救护理:具有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基本能力,具有对突发传染疾病的应对及处理能力,具有操作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除颤仪等仪器的能力。
3.社区护理:具有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对社区常见慢性病和传染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与护理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劳动和礼仪。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三)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包括教学见习及综合技能训练。教学见习旨在使学生熟悉医院环境及临床、护理工作内容。综合技能训练旨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认真落实国家《护士条例》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同时,保证实习岗位与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一致,并覆盖执业准入标准的内容。
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教学医院、综合医院等。实习主要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手术室等进行轮转。实习主要内容包括病房的主要设备及使用方法,入院、出院病人的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病房及患者的管理,常见病患者的护理,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护理文件的书写及医疗档案的管理等。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教学时间总体安排
注:⒈总学时 3461。其中公共基础必修、限选课程(含军训)学时占 27.3%;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比约 66.8%;选修课 234 学时(其中人文选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占比约 7%。
⒉总学分 177。学分计算办法:第 1 至第 5 学期每学期 16~18 学时记1学分;专业实践教学周 1 周记 1 学分;顶岗实习 1 周记 1.5 学分;军训、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教育等活动 1 周记 1 学分,共 3 学分。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
⒈比例合规。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 1:36;高级职称 15%以上;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60%以上,或取得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 3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 10%~40%,6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⒉资历合适。(90%以上的,不低于此比例)专任专业教师应具有护理类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3 年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应达获得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
⒊素质良好。专任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专任专业教师普遍参加“五课”教研工作、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平均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两个月。兼职教师须经过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每学期承担不少于30 学时的教学任务。
4.专业带头人引领。选拔确立 1 名专业带头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在当地护理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素质优秀,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经历,在学校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良好的引领作用,成为护理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
5.行业专家指导。按照护理教学与科研岗位聘请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具体指导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引入最新护理理念和技术,并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评估、综合评价。
6.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依托行业和临床医院,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培养或引进既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又能出色胜任护理教学的护理专业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使之成为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
7.建立“双师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从护理行业中聘请有丰富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及护理管理实践经验,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建立完备的、合理的、动态的护理专业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保证护理专业和专业群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8.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整合护理教学内容,开发、共享教学资源,丰富和充实护理学科前沿内容,鼓励本团队骨干教师发表教研教改论文。创造各种学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校、各大医院进修培训、学位进修、学术交流、顶岗实践、社会服务;举办听课评课、教学观摩、护理教学查房、护理新技术培训等,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和督导。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在校内外开展护理学术交流,拓展视野,促进知识交融,以确保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护理教学团队。
(二)教学设施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的需要,配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特点,选择教学医院、综合医院、社区服务站等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学校与医院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编排教学设计并组织、管理教学过程,开展教学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
(三)教学资源
选择国家规划教材、行业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开展教学,辅助智慧职教、爱课程网、学习通等平台课程和校企合作开发线上课程;建设以护理设备设施、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医学图片等为主体的校本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素材选用等精品资源。
(四)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积极使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成果展示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五)学习评价
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运用学分制对课堂学习、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测试进行学习评价,严格考试纪律,按照日常课堂学习 40%、阶段测试和技能考核 60%比例计算课程结业成绩和学分;建立学校、企业和教师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建立班主任、企业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实习实训管理机制,加强实习管理与评价。
(六)质量管理
1.课程思政。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以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为课程思政核心内容,通过优秀医护榜样树立、专业实践历练、自我内心成长等育训一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统一。
1.技能过关。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技能过关项目,运行“周过关、月过关和学前过关”质量管理机制,夯实学生专业技能。
2.学年重修。严格按照学分要求对专业学习质量进行管理,学年学分不达标者需要在该学年重修全部课程。
3.岗课赛证融通。对接护理岗位,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与专业核心课内容有机融合;将市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内容与课程内容融合,开展技能训练,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技能提升,提升技能水平和专业竞争力。
九、毕业要求
(一)学分172 学分
(二)计算机能力要求取得全市计算机考核合格证书
(三)职业资格证书
十、发布与更新
本方案结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与 2019 年 12 月、2020 年修订完善,经过学校党委审议,在校园网站发布,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专业负责人: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分管校长: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