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整治换新颜 文明新风飘四方

2024-09-22
浏览量: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在“自治”,贵在“主动”。建平县老官地镇在推行“一组三员”工作模式以来,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主动参与能力明显提高。《走基层:为幸福生活“加码”》今天播发下集——《环境整治换新颜 文明新风飘四方》

 

清晨,走进老官地镇上地村,绿树成荫,花香满径,庭院整洁,菜园翠绿,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乡村风情。村民高秀荣正打扫自家小院。看着开放正盛的鲜花,他的脸上挂满了喜悦,而更让他开心的是自家村子的变化。

 

上地村村民 高秀荣:家里干净整洁,家外山清水秀,村里环境大变样,日子越过越舒心。

 

高秀荣嘴中说的上地村五组,此前可不是这样。

 

上地村村民 高秀荣:当时柴火堆、石头堆满大道都是,尤其是猪圈,又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

 

 

新一届村班子不怕得罪人,拆猪圈、清碎石、硬化路面、整治房前屋后……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左邻右舍村民相互比较,主动看齐,将自家庭院前前后后摆放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谈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好处,村民刘华感受颇深。

 

老官地村杨营子组村民 刘华:觉得别人家都收拾干净的,让别人说着,咱们自己面子上挂不住。

 

现在他已养成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和门前。

 

老百姓从之前互相攀比谁家房子高,到现在攀比谁家的院子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实现了脱胎换骨,村民也切实感受到了保持良好居住环境的幸福感。

 

家家主动“门前三包”呈现庭院美,户户主动源头减量也尽显村庄之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老大难,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一组三员”的宣传引导下,村民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易腐垃圾“沤”一点、煤灰煤渣“埋”一点、纸屑干草“烧”一点、可回收物“卖”一点、有害垃圾“收”一点、其他垃圾“运”一点,零散垃圾“封”一点,垃圾源头减量实现30%以上,也降低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成本。

 

上地村党总支书记 刘向军:从规定工作到自觉动作,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处理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较大提升,从旁观者转变为倡导者、参与者,形成了环境卫生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良好局面。

 

养殖户潘国志,每天外出放牛时,妻子王秀芝都拿着铁锹、扫帚随时清理粪便。清理完后,儿子再用水管清洗路面,保持巷道干净。还有村民为了不影响村庄整洁,自己克服困难去外面租了羊舍,让羊群不进村屯。

 

上地村村民 王秀芝:出去踩一脚怪脏的,所以就弄干净了,我出去只有走路也感觉挺开心的。

 

 

农村环境整治,不仅外在环境要“眼前一亮”,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和精神面貌。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也随之水涨船高。通过广泛深入动员,人居环境整治理念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发现路上有塑料袋、纸屑等垃圾,都会随手捡起丢到垃圾池;发现哪里有难于清理的垃圾,主动打电话给村“两委”或村内环境整治负责人,及时进行清理;有的村民还在微信群中主动提示保洁员及时清理垃圾池……这种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不仅是老官地镇环境整治成果的缩影,更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生动预演,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老官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李天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一组三员”工作模式,持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内生动力,以每个村的样板村民组为典型,逐步向其他村民组展开,由点到面层层推进,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推进全镇面貌大提升,共铸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感言】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战场在农村,参与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只有彻底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厚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情怀,清除群众对于保护环境的思想迷雾,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环境整治成果“不反弹”、“不倒退”、“不变质”。人居环境事关村民生活品质,决策必须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决策、施工、评价全过程,既是让村民对治理效果“有感”,更是引导共建共治的关键之举,不仅可以减少阻力,还能降低管养成本,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从群众期盼出发,以群众满意落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干群通和气、标准接地气,整治成效方能聚人气。

 

记者/成晓强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