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 指尖上的文化传承---传统手工编织技艺
柳编水斗子
传承人卜艳侠在编织作品
手工编织是将植物的枝条、叶、茎、皮等特殊加工后,用手工进行编织的工艺。这是人类一项非常古老的手工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积累和创新积淀,具有很多的寓意,是古代人民对世界认知的缩影,是一种美好世界观的寄托,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文化价值。2020年12月,朝阳市人民政府将建平手工编织技艺批准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编织工艺已经相当精巧,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唐代,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朝阳县志》(民国十九年温熙著)也对手工编织做了详细记载:“劈秫秸为数条,去瓤留皮,编以花纹,即为炕席。编以笠形,严若苇织。荆条编筐篓,柳条编簸箕与水斗。”在过去乃至现在,手工编织一直是朝阳民众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的必需品。炕上不能没有炕席,种菜不能没有水斗,灶台下要有蒲团,脑袋上要有草帽,所以就有了“编筐编篓,家家都有”之说。朝阳地处北温带的丘陵地区,多生柳树毛子、荆条、槐树、苇子,农作物以玉米、高粱、小麦居多。百姓就是用这些柳条、荆条、槐树条、苇子、秫秸席篾、玉米皮、小麦秆儿等编织各类生活用品。朝阳地区的手工编织基本分两种,以柳条、荆条、槐树条、榆树条树木类编织,俗称柳编;以玉米皮、小麦秆、苇子、秫秸席篾等草本植物类编织,俗称草编。柳编草编品种包括柳条箱、簸箕、水斗、笆斗、笊篱、笸箩(烟笸箩)、花篓、挑筐、挎筐、炕席、草帽、踅子等生产生活用品几十种。
在朝阳,手工编织的基本技法包括编织、包缠、钉串和盘结等。编织有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玉米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普遍运用的技法。它以经纬为基础,按一定规律互相连续挑上(纬在经上)、压下(纬在经下),构成花纹。有的器物底部有圆、椭圆和长方形等形状,分别以“米”字桩、“丰”字桩经纬编及绞、圈、挑、压等工艺绞桩打底。器物的帮部多采用经纬编,包括单篾和双篾转编、旋编,器物边沿多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既使纬条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装饰作用。花纹编织是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再予以变化,编织出链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纹。绞编类似平纹编织,但结构紧密,不显露经。编帽是以呈放射状的原料互相掩压、旋转而编成圆形的帽子。勒编是柳编的常见技法。它以麻线为经,以柳条为纬,编织时将麻线和柳条勒紧,所以结构坚固,质地紧密。包缠的技法是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如以藤条包缠藤编家具、柳编器皿的边沿、把子,不仅使其光滑,便于扶把,而且坚固耐用。钉串是以针线或其他原料将两部分编织原料或半成品钉合成一体,构成器物。串是将两者合拢,并不连成一体,钉是将麦秸辫、玉米皮辫等用手工缝纫钉连成片,制成茶垫、壁挂、地席等。盘结是经纬形式和包缠、结扣相结合的编织技法。常见的有马莲朵、套扣等。马莲朵又名打结,是以玉米皮包缠的芯条作为经纬,然后互相掩压、盘结,组成有立体感的莲花状四方连续花纹。套扣也是打结,但形状扁平,没有立体感。艺术特色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
编织技艺,是集实用和审美于一体的创造活动,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文明成果。首先,手工编织的实用价值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传统的编织工艺品是将植物的条、叶等经过加工后,运用各种技法手工编织而成的工艺品,突出优点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低碳环保,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淳厚、真诚的品性。更由于手工编织工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装饰手法,有着自由而顽强的生命力、特殊的机理效果、变化万千的形态以及起伏错落的质感,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们追求独特的心理。这种浑然天成的美,使得其拥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使得编织工艺也成为服饰设计的重要元素。第二,手工编织的审美价值使其具有庞大的接受群体。手工编织品不仅具有稳定结实、易得易成、经济实惠的实用价值,它还具有天然、朴素、简练、清晰的艺术审美价值。编织纹样是传达编织工艺品美感最为直接的方式。其中,编织、缠扣、钉串、盘结等不同的编织技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编织花纹和造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编织技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创新。例如一些色泽单一的材料,采用疏密、粗细的对比和穿插手法,注意材料的方向和机理,注重形式美感,表面也可以拥有丰富的色彩层次,呈现浮雕的艺术效果。编织纹样的多样化,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呈现给人以精妙绝伦的视觉效果。编织材料是编织工艺品无声的宣传者。编织材料取材于自然,生长地域广泛,玉米皮、麦秸、高粱秸、柳条、荆条、槐树条等都是编织工艺最基本的原料,浅黄、浅棕、乳白、灰绿、浅绿、浅蓝等色彩和质地,带给人的则是典雅、天然、淳朴的艺术美感。第三,手工编织的文化价值使其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手工编织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不仅有它的实用和审美价值,也拥有独特的文化蕴意。一个时代的编织技艺,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经济水平。编织是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民族的兴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印记。如建平县的簸箕、蒲团、果篓等,都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抒发观点的载体。另外,编织在中国被称为“经天纬地”,它承载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
朝阳编织手工技艺的发展过程见证了辽西地区由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的过程,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这一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渐走向式微。但手工编织仍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其多变的造型、丰富的种类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它自带活力,难以被取代。除满足衣食住行的使用价值和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外,其还作为时代和文化的一种载体。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每个人的重视配合,我们要顺应时代特征,培养优秀的继承者,使这一优秀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图片及部分资料由建平县非遗中心提供)
(来源:朝阳日报)